研发驱动的学习

研发驱动的学习 vs 复制驱动的学习

在知乎上有个问题:

为什么都是早上7点到学校学习,晚上9点下课,大家学习效果千差万别,到底差异在哪里?

我们看大多数公司,他们的利润率很低,甚至在生存的边缘,而一些顶尖科技公司,他们利润率很高,还有规模效应。这两种公司,到底差异在哪里呢?

从国家的角度来看,我们知道中国也一直在希望要进入高端产业,在不断地优化产业结构。那么到底什么是高端产业?什么是低端产业?

一个简单粗暴的理解就是,所谓高端产业往往是科技含量高,研发密集型;而低端产业则是科技含量低,劳动密集型。

同样的道理,大多数公司往往是劳动密集型,做的主要是搬运复制的活,靠简单重复劳动赚钱,赚的是辛苦钱。

而顶尖科技公司往往是科技含量高,研发密集,很大程度赚的是科技创新的钱。

与此类似的,在学校里面大多数人包括学霸。本质上依然是低端的产业,或者说低端公司。

学霸算是低端公司当中的过得不错的那批,就像低技术的产业里面依然有赚钱的公司,他们本质上走的是搬运复制路线,靠的是劳动吃饭。

而学神则更像是学习当中的高端科技公司,走的是科技研发路线。

因此他们的战术和动作的出发点就是不一样的。这也就决定了整个学习生产力的根本差异。

  • 熟练路线:复制驱动
  • 通透路线:研发驱动

举个例子,学神的学习常常是带着问题去做研究的。比如同样是学高中数学,大多数学生甚至学霸可能等着老师讲,老师讲什么我就学什么,或者书上说什么我就学什么。然后记笔记,就是把老师讲的话给搬运过来,缺乏自己的研究思考和创造。

而学神就反过来了,比如学神可能会去研究,高中数学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呢?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进度安排呢?高中数学课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?考纲又是如何制定的呢?是如何命题的呢?这就是从研究出发的学习。

我们讲学问学问,其实「学问」只是结果,而「问学」才是过程,要有疑问并且带着疑问去学习。而大多数同学他们其实没啥疑问。上课只是在被动的吸收、复制、搬运。

要从熟练路线转型到通透路线,学习的起点就要发生变化,从低阶的搬运复制转向高阶的研究创造。

研发路线的落实起点:布鲁姆分类法

那到底如何落实这件事情呢?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核心知识点,叫做布鲁姆分类法。

布鲁姆分类法这个名称,来源于它的一个关键设计者布鲁姆。最早它是用来帮助设计教学目标评估学习掌握度的。

它把学习的目标/掌握度分为6个层次:

这6个层次如何理解呢?我们就拿发动机引擎来举个例子:

你能够记住发动机引擎的概念,这就是记忆层次的掌握;如果你能够举例说出,或者识别发动机引擎,这就到了领会层次;到了应用层次,就是你能知道发动机引擎可以如何使用。

而分析这个层次的要求就更高。

分析是你能够理解发动机引擎的内部工作原理,包括诸如:

1)发动机引擎内部有什么样的组件?(结构)

2)这些组件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?例如气缸活塞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等。(流程)

也就是说应用这个层次,你是把事物或者当做黑盒子从外部去使用。而分析这个层次,你需要去了解这个知识或者事物的内部结构,搞清楚它的运作原理,从而进行分析。

在布鲁姆分类法原始的定义中,关注的是内部结构和流程分析。

而我自己的补充是,除了分析事物自身的内在结构,分析层次也意味着需要把事物放到更大的体系中去看,它在体系中的位置是什么,跟其它事物有什么关系,是如何互动的?

例如发动机引擎,它在汽车这个整体中,处于什么位置?起到什么作用?跟其它部件(比如底盘、轮胎等)是什么关系,会如何互动?

这样两方面结合,分析就完整了。

而评价则是指你能够对发动机引擎进行评价,比如他们的效能怎么样,有什么优缺点?适合用在什么地方?

最后,在创造层,则是指你可以基于你对这些知识事物的理解去改进现有的发动机,甚至创造出新的发动机。

这6个层次可以分为两大块。

  • 复制驱动:关注记忆、领会、应用
  • 研发驱动:关注分析、评价、创造

复制驱动的学习,关注下三层。

在学校里面,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讲说你们要背诵,把这些知识点都记住,你们要能够熟练的应用。其实这种思维都是局限在下三层的。

而同学们,记笔记往往是把老师讲的记一遍,做题是把正确答案抄一遍,这也是典型的复制驱动的学习。

然而通透学习的路线恰恰相反,上手就是关注上三层。

比如学神关注事物的内部结构,搞清楚它们的原理。这就是在分析层次上的运作。

而关注上三层,通常也就自然的会拉动下三层的掌握。所以学神不死记硬背,但他们的记忆还是深刻很多。

而且各科学习透彻的人,能够徒手自行推导知识体系。从一些基本概念开始,就把学科的知识体系给推导出来。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自己能够创造出学科的知识体系。这也就是在创造层次上的,掌握了整个学科。

所以我以前中学就对其他同学说,为什么你们要去记公式呢?核心的就那么些内容,剩下的都可以推导出来。很多时候你只要会推导,自然也就记住了。即使记不住现推也非常快。

这事对我来说很容易,因为我本身已经就实现了对学科整体的创造能力,能够从头把知识体系推出来,这也是因为我日常就在上面三层运作。

反过来我的同学做不到,他们日常都没干过这些分析创造的事情。最多关注怎么套公式,如何背诵记忆。所以看上去都是在学习,学习的起点和最终的掌握度,却有层次上的截然不同。

布鲁姆分类法与创新能力

今天我们在谈创新型社会,新时代需要创新人才。

要创新需要分析、需要做出质量的评估判断决策、需要有创造。

这就跟布鲁姆分类法的上面3层,密切联系在一起。

而传统的熟练路线的学习,关注的是下三层,记忆领会应用,「能熟练解题就好」。

为什么应试教育难以培养创新人才呢?因为都没有机会去系统化的训练发展分析、评估、创造的能力啊,从路线上就砍掉了这些活动。

这样又造成一个恶性循环,你缺乏创新所需要的分析评估创造能力,那么遇到事情怎么办呢?那就只能走下三路,去拷贝粘贴了。

应试教育体系里面的人,他们可能也觉得应试学习有问题,刷题不是好办法。但是因为缺乏上三层能力,不能深刻理解问题的根源,更难以创造新的思想和方案,于是他们还是只能走老路,哪怕他们自己都知道未必有多少用。

所以应试教育体系里,弥漫着一股悲观气息。觉得没办法,只能这样。所谓的努力,常常是「做了总比不做好」的无奈,而非对胜利、成长充满坚定的信心和热情。

很多同学问到底学理科有什么用?牛顿三定律、集合的概念这些玩意,日常生活又用不到?

其实这通常就是因为你在走熟练路线,复制粘贴,关注记忆和应用。这种容易无聊枯燥。

而真正在上面3个层次运作的人,通常分析、创造活动本身,就是充满挑战和乐趣的。也就很难问出「到底有啥用」这种问题。

而且,高质量的理科学习,以追求通透理解为导向、研发驱动,关注上三层。这不仅仅是能否学好高中学科、获得优异成绩,更重要的是,这种学习在培养你的分析、评估、创造能力,这既是持续成长和做事成功的重要保障,又是创新型社会、精英型组织所需要的基础能力。

价值非常大。

那如何落实研发驱动的学习,抓好上三层活动呢?这就需要以知识体系建设为中心的通透学习战术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