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解大时代

素质革命:创造未来

今天的学生家长和老师,热衷于应试。

一个普遍的基本逻辑就是,你要好好读书,以后上一个好的大学。考一个好的大学,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。

这条路曾经有效果,但是现在越来越难以有效。

因为我们正在面临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。

把牛顿运动定律的发现作为近代社会的开端,整体来看,人类社会发生了三次社会生产力的革命,今天我们正站在第四次社会生产力革命的门槛上。

前三次社会生产力革命

1)机械化革命

第一次社会生产力的革命,是机械化革命。

在机械化革命中,蒸汽机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动力设备。蒸汽机动力引导的铁路和轮船,将人类社会更为紧密的联系了起来。

在这次革命中,英国崛起成为了世界工厂。

2)电气化革命

第二次社会生产力革命,是电气化的革命。

电气成为了基础能源,内燃机登上了历史舞台。

大家可能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,其实爱迪生并不是第一个发明电灯的人,但他对电灯做了很重要的改良,使之适用于更大规模更低成本的使用。

那为什么爱迪生要做这样的改良呢?

在爱迪生的那个时代,最早是没有电网的。如果你要在家里面安装电灯,那你同时就要在家里安装发电机,所以能装电灯是一种奢侈的享受。比如金融业大亨,JP·摩根就在家里装了电灯,以及配套设备。

如果电仅仅是作为有钱人的玩具,企业可以派人对做一对一服务,随时负责维修,更快更及时的更换,而且电灯成本也可以高昂也无所谓。

但要走入千家万户,却需要有一整套大规模低成本的体系。当时爱迪生成立的爱迪生电气公司就开始了这种工作,包括铺设电网、制造廉价可靠的灯泡。

后来爱迪生电器和其他竞争对手合并,成立了一家公司,就是后来我们知道的通用电器(GE)。这家公司是电气化革命时代至关重要的参与者。

机械化革命最重要的参与者是英国。它成为了世界工厂,创建了日不落帝国。

而电气化革命当中成长最快的是德国与美国。比如德国人和美国人把内燃机用在汽车上,打造出了强大的汽车工业。

3)信息化革命

第三次社会生产力革命是信息化的革命。

在上个世纪70、80年代,IBM和苹果提供了个人电脑,微软实现了软硬件的分离,把软件变成产业。

比尔盖茨当年有个愿景:让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。在今天看来,的确是实现了。

然后就是互联网的兴盛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。

研究前三次社会生产力革命,有一个普遍的特征,就是每次都推动了网络体系的升级。

比如机械化革命时代,蒸汽机的普及,导致的铁路和海运网络的发达,让整个世界联接更紧密,是物流网络的进步。

而电气化革命时代,像爱迪生这样的人推动了电器网络的普及,产生了城市电网,这是能源网络的革命。

今天我们很自然的回家就充电,但是可能你从来没有意识到,在没有城市电网之前,这些都是属于有钱人的奢侈。

而在信息化革命时代产生了互联网,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信息网络,它推动了信息的高速流通。

当你具备了这样的一些经验,有了全局观,能够从体系的角度看问题,就更容易意识到真正革命性的生产力,来自于高质量的网络。

对于我们学习也是同样如此。比如最终每一个学科都取决于你的整个知识体系网络的联通性,而不在于某一个单点,所以我们讲通透学习,通就是网络联通,而透就是直击本质。

从这个角度看,知识森林学习软件,它的目的也就是让你能够更高质量地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的网络。

就像在没有电网之前,电灯只能是少数人的玩具一样。今天,通透学习也是少数顶尖学神的专利。

而我所开发的新科技、新教育,则是让你也可以拥有这项能力。这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革命性变化。

信息化革命时代最重要的发起人是美国,美国也因此变得更加的强大,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参与者是中国。

从上个世纪70、80年代到现在,中国一方面快速的补机械化革命和电气化革命的课,一方面成为了信息化革命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。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互联网行业,有了高速的发展。信息化革命推动了各个行业的进步。

信息化革命与精准战争

1991年,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。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信息化革命的战争。

在战争之前,美国的估计是伤亡3000~15,000人,然而最终美国为首的联军,死亡数字是378多人,就击溃了伊拉克的几十万大军。这一惊人的胜利,让人们意识到信息化战争的巨大威力。

信息化革命让人类有了前所未有的打精准战争的本钱。比如有了高精准度的定位卫星,有了高精确度的地图,地形匹配制导导弹等等,还有了更快捷高速的信息化沟通。

我们看预警机里面的照片,给人感觉就像打游戏。有几台电脑,然后每台电脑上都有精准的地图,还有相关的数据。这就像玩战略游戏。

对比一下知识森林软件的截屏:

这也是精准战争的一个特点,更趋向于像游戏。为什么呢?

我们玩战略游戏,跟真正的去打战争有一个很大的区别,就是信息的精准度。

在传统战争模式中,很多信息都是模糊的。比如我占领了一个城市,这个城市忠诚度有多高,有没有反叛力量往往我都不清楚。但是在战略游戏中都体现为明确的数据,忠诚度指数等等。

如果你让一个指挥官,一个统帅,甚至一个国家的领袖真正像玩游戏一样,他会觉得这玩意儿太简单了。

现实生活中要掌控全局的信息,非常非常困难。而在游戏当中,好像所有数据都是透明的。所以当战争越精准,就越趋向于游戏,因为数据变得更透明了,好像都可以放到指挥仪表盘上了。

从这个角度,我们再去思考知识森林学习软件。它的设计理念,也是在学习领域,让你具备打精准战争的能力。

比如这一刻你到底学了多少知识点?知识点整体的掌握度怎么样?都有全局的地图,你点一个统计就能统计出不同知识点的掌握度的分布状况。看上去就是一种战略游戏的感觉。

一旦你有了这套体系,站在它的基础之上,你的战争本钱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
这就是科技革命带来的实力,而不是靠堆人肉。

第四次社会生产力革命:智能化革命

前面我们讨论了三次社会生产力革命,也就是

  1. 机械化革命
  2. 电气化革命
  3. 信息化革命

现在人类社会正在面临第四次生产力革命,也就是智能化革命。

智能化革命有两个核心智能:

  • 人工智能(AI,Artificial Intelligence)
  • 人类智能(HI,Human Intelligence)

人工智能(AI)很火热,然而人类智能却被忽略了。

在今天这个时代,劳动力是高度过剩的。我们要能够发展科技,也是需要有高度智慧的人作为基础。比如要有想象力,创造力,要能把握本质,要能研发科技,而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。

前面我们谈到,知识掌握度的6个层次:

「要有想象力,创造力,要能把握本质,要能研发科技」,对应着研发驱动的、追求通透理解的学习,需要上面3个层次(分析、评价、创造)的高水平。

而今天你还在应试思路,只关注记忆和应用,这不仅仅是你高考成绩问题,更重要的是,你如何才能面对智能化时代的社会?

智能化革命,智能智能,你的智能(洞察力)才是真正重要的问题,而不是你的刷题技能(熟练度)。

社会生产力革命 vs 组织生产力革命

上面讨论了四次社会生产力革命,与此相对应的,有四次组织生产力革命。

  • 技术生产力革命
  • 劳动生产力革命
  • 知识生产力革命
  • 创新生产力革命

四场组织生产力革命,和四场社会生产力革命之间,存在着基本的对应关系。

这两者,一个是微观层面,一个是宏观层面,相互依存,互相推动。

社会生产力革命 组织生产力革命
机械化革命 技术生产力革命
电气化革命 劳动生产力革命
信息化革命 知识生产力革命
智能化革命 创新生产力革命

四次组织生产力革命

1)技术生产力革命

在1687年,牛顿发表了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,提出了著名的物体运动三定律,标志人类进入了近代社会。

近代科学走上了舞台,科学、技术、商业的互动三角开始成形,并且逐步加速运作。人类也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:机械化革命。

在这一波革命中,企业开始采纳技术和设备,从而带来了生产力的革命。

例如英国纺织业,在18世纪,整体实现了机械化。从社会角度,蒸汽机登上舞台,为工厂、交通提供了前所有为的强大动力。

在这一阶段,技术取代了人力,成为组织生产力突破的关键。

2)劳动生产力革命

随着组织生产技术的进步,以及电力作为能源的普及,大规模生产有了更高的可能性.

而「人」越来越难以适应发展的技术和强大的动力,因此成为了组织生产力的瓶颈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劳动者的生产效率,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。由此,第二次组织生产力革命展开。

1911年,弗雷德里克·泰罗发表了《科学管理原理》,这是劳动生产力革命时代,最有标志性的著作。

在书中,泰勒提出了专业分工、标准化、最优化等思想。这些思想一直到今天,都可以说是具备高度的洞察力。我们可以在众多管理优良的工厂、企业中,找到这些思想的实践。

劳动生产力革命的发展,促进了流水线工厂运作、管理模式的成熟。

在劳动生产力革命时代,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推动了两种类型的组织:

  • 大工厂
  • 大公司

第一种是大工厂,也就是体力劳动的流水线。比如福特制造机型车,那就是典型的生产流水线。

第二种是大公司,也就是脑力劳动的流水线。比如贸易公司链条分得很细,一个人负责接单,一个人负责下一步每个人都完成规定的脑力动作。

无论是大工厂还是大公司,都需要大量的工人。区别在于需要的工人类型:

  • 大工厂:需要蓝领工人(体力劳动者)
  • 大公司:需要白领工人(脑力劳动者)

工业社会需要大量的工人,那么如何培养大量工人呢?

为此,工业社会也就发展出了工业化的学校体系。这个学校体系最核心的目标,就是培养大量的熟练工人。

那从这个角度,我们来看今天的学校教育体系:

  • 职业技术学校:培养蓝领工人
  • 普通高校:培养白领工人
  • 基础义务教育体系:为上述两者提供有基本素质和基本训练的人

所以我们来看学校基础教育体系,带着非常强烈的工业化时代特点。

一方面它的培养对象是熟练工人,因此关注技能,忽视智能发展。学校里老师更擅长教你如何刷题,怎么做填鸭式教育,而不是发展你的举一反三的智慧。

而另外一方面,学校本身也是典型的工厂流水线模式,学生是原材料和最终产品,老师其实是学校的车间工人。每个学期你还没进来,整个生产进度已经安排好了。第一周要加工到什么阶段?第二周要加工到什么阶段?这个流水线,井井有条。

当你明白这样一种体系模式,你也就能够理解,今天大多数学校老师本身的水平也并不高,有熟练的授课技能,但是缺乏教育的智慧,因为他们在体系中本身就是承担的工人的角色。

学校的管理模式,也是工厂典型的管教模式,限权限责限能。

归根到底,这样一种大众教育体系,并不是用来培养善于思考,有高度智慧的领导者创造者。

它并不能培养精英,而只能筛选精英。

比如让你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接受填鸭式教育,你依然能够进行高质量的独立思考,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。好了,你就是精英型高校、精英型企业真正需要的人。

所以你要搞清楚一点,如果你盲目的跟随学校的路径走,其实反而你是缺乏竞争力的。

3)知识生产力革命

上个世界60年代,彼得·德鲁克指出,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型的社会,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,将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。

与传统劳动者不同,知识工作者的工作,很难被简单的量化评估。一家组织能否激发他们的主动性、发挥他们的作用,将会是组织生产力的关键。

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,重点不再是管教、对结果的精确衡量,而是激励和赋能。

以德鲁克的观点来看,学生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知识工作者。比如你的学习工作,很多东西就很难被量化。能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,发挥你的作用至关重要。然而今天的工厂型学校却很难做到这一点。

在《下一个世纪的管理》中,德鲁克说:

让传统劳动力有生产力的保障是体制,无论是弗雷德里克·泰勒的「最好方法」、亨利·福特的流水生产线,还是爱德华·戴明的「全面质量管理」,这些体制本身都有知识含量。这些体制之所以具有生产力,是因为它使得每个员工不需要多少知识或技术就能完成工作。

其实,在流水生产线上(在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中也是一样),个别员工的技术太强,对其他同事和整个体制反倒是种威胁。

然而,在知识型的组织中,让体制有生产力的却是个别员工的生产力。在传统劳动力中,员工为体制服务,但在知识型组织中,体制必须为员工服务。

在这段话中,德鲁克指出,「在传统劳动力中,员工为体制服务,但在知识型组织中,体制必须为员工服务」。

在今天的学校,依然是「学生为体制服务」,而非「体制为学生服务」。所以哪怕你跟不上节奏了,依然还得乖乖的上课,虽然听不懂。

从这一点来看,学校是非常非常的落后了,连信息化时代的基本组织模式也没有达到。

而且今天我们还会面临新的挑战,也就是智能时代的挑战,这就引出了第四次组织生产力革命:创新生产力革命。

4)创新生产力革命

今天,我们面临新的时代变迁。从组织生产力的角度,创新能力成为了下一步发展的核心动力。

创新,是高主动性、高智慧的互动。创新生产力的核心,是高度的主动性和智慧。

创造力是主动性、智慧的产物。

我们看顶尖的创新驱动的公司,例如乔布斯时代的苹果、Elon Musk带领的SpaceX和Tesla,他们的领导者,本身都是高度智慧的人,组织也呈现出高智慧特征。创新生产力,内核是「智慧生产力」。这个门槛,要比「知识生产力」,又上了一个台阶。

对人要求的提高

这几次组织生产力革命,对组织成员,要求是在持续提高的。

从能力角度:

  • 技术生产力革命、劳动生产力革命:人的技能
  • 知识生产力革命:人的知识
  • 创新生产力革命:人的智慧

从主动性责任感的角度:

  • 技术生产力革命、劳动生产力革命:管好自己一亩三分地,干好让自己干的活
  • 知识生产力革命:要从组织成效角度来思考和完成自己的工作,关注对他人、组织的贡献
  • 创新生产力革命:追求卓越、有好奇心和探索欲、强烈的进取心、不满足现状

越到后来,组织越偏向于精英主义,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员工和领导者。

而创新生产力的革命,也就跟「高度发挥、发展人的主动性和智慧」,紧密联系在了一起。

今天,企业要创新、社会要创新,几乎已经成为共识。然而却很难落实到实践层面。这里根本原因在于,社会整体严重缺乏高主动性、高智慧的创新型人才。

我们来看这几次生产力革命对人的要求, 其实类似于学校里对同学们的要求。

最低阶的要求,你技能熟练,能反复刷题。

再高阶点的要求是你能够理解知识。

而更高的层次,你要有追求卓越的精神,有好奇心和探索欲,有强烈的进取心,要能把握事情的本质,有通透智慧。

整体来说,大多数学生,通过反复刷题满足技能要求。少数学霸能够达到知识理解的水平。

而至于追求卓越的精神、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好奇心,那就是最顶尖的那批学神。

新时代需要新教育

面对新的时代,我们的教育,需要把大多数同学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,追求卓越,有强烈进取心和好奇心,善于把握事情的真相,有高度智慧。

而不是在传统的教育工厂里打补丁。

引起很大争议的衡水中学。从绩效的角度,它可能看上去还可以。但归根到底,它还是2.0时代的产物,尽管把学习工厂这种模式做到了出类拔萃。

毛泽东早年非常佩服曾国藩,晚年他讲了一句话,说曾国藩是三百年地主阶级的杰出人物。

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意思是什么呢?曾国藩很优秀,但他的上限很低。因为地主阶级已经是一个落后的阶级。你在这个阶级里面再牛逼,也就是那样了。

在4.0的时代,新的教育,应该实现三个满足、三个引领:

1)能够满足和引领个人的高度发展需求。要能够实现心智的自由。

2)要能够满足和引领组织发展的需求。要有高度主动性,高度的创造力,善于思考,成为创新型人才。成为领导者、创造者。

3)要能够满足和引领社会发展的需求,支持走向创新型社会。

十九大的报告中指出,中国的未来经济转型要走向质量驱动、创新驱动。

以此为目标,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有高度创造力的人,是能够把握深刻本质的人。模仿已经过剩,摸着石头过河,石头都不够用了,能够创造出新思想、新科技、新财富的人才是重要的。

理科教育的演化

那么,到底新的理科教育是什么样的呢?

我称之为理科教育4.0。要理解4.0,就需要回溯过去两千多年,理科教育的历史。

因此本书的第三部分,就会围绕4个版本的理科教育展开。

  • 理科教育1.0:爱智求真(古希腊时代的理科教育)
  • 理科教育2.0:科技专才(工业时代的理科教育,成形于机械化革命、电气化革命时代,一直到今天都是教育的主流)
  • 理科教育3.0:编程启智(基于信息化科技,高度发展人的智慧的理科教育构想)
  • 理科教育4.0:智慧创新(继承发扬前3个 版本,在新的时代,培养出高度理性精神、爱智求真、卓越创新的人的新教育)

接下来,让我们逐一讨论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