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科教育2.0

理科教育2.0概述

理科教育2.0,是人类近代社会的产物。

概要的说,它有如下特征:

  • 核心教育目标:培养人的科学素养、爱智求真;培养大量理工科人才
  • 核心教育内容:机械化革命时代的科学理论和实践
  • 教育管理模式:大规模生产的工厂流水线

2.0版本的教育,是人类近代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支持力量,直到今天都是主流的存在。

然而无论是为了满足社会创新需求,还是个人的高度发展,都有体系化的缺陷。

正确认识教育2.0,是我们进一步提升的基础。

教育内容:机械化革命时代的理论

今天我们中学理科教育,是2.0版本。

核心内容,是机械化革命时代的科学理论和实践。

翻开中学课本,笛卡尔的解析几何、牛顿的经典物理学、伽利略的实验……

它的背后,也就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想理念。
'
这种思想理念,一方面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家的理性精神、爱智求真。另外一方面,又有了前所未有的实证精神,关注客观事实、收集数据、进行归纳。

在古希腊时代,支配地位的逻辑思考方式是演绎。而近代科学,则是把演绎和归纳,进行了深度的结合。

柏拉图可以沉浸在「纯粹的观念世界中追求完美」,近代科学家,则是要进入现实,从现象中挖掘规律、从实验中验证结论。

因此,相比希腊哲学更多的作为人的发展的思考工具,近代科学具备了强大的理解、改变现实世界的能量。

教育目的:爱智求真 vs 理工白领

在理科教育1.0的时代,希腊人学习哲学的目的,是为了爱智求真,实现自由。

但这个范围,是非常狭隘的。大多数人并不在哲学教育范畴之内。

而在理科教育2.0的时代,理科开始走向全面化,进入义务教育体系的部分。这是人类教育史的巨大进步。

这样一来,引出了一个新问题:到底理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?为什么要学习数学、物理、化学等学科?

这就形成了两个目的的混杂:

  • 人的发展:爱智求真、自由心智(1.0时代的教育理想,推向更大的受众范围)
  • 社会需求:培养理工白领工人(工业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)

第一个目的,是继承和发展了希腊哲学教育的精神,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获得高水平的精英教育,有高度理性精神、逻辑思考能力。

理科科目,是作为人的发展的工具,例如通过数学学会演绎思考、通过物理学会实证归纳。

第二个目的,是面对工业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。

工业社会需要大量理工科人才,例如懂得特定专业原理、技术的工程师。

对于大量的工程师,未必需要他们有高度的洞察力、好奇心、爱智精神,而是有专业的知识、技能,可以完成特定的岗位工作。

从这两个目的看理科2.0教育,整体来说。

1)精英教育观:实现人的高度发展,爱智求真、高科学素养:整体失败

教育体系根本就没能完成这个目标。

中国的应试教育是怎么样的,我们都清楚。

再看美国,新冠疫情中,大量的美国民众的反智。甚至川普这样的严重反智、缺乏基本科学素养的人,在新冠之后,还是能拿到几乎一半的选票。

这背后是全民基础科学素养的缺乏。

2)大众教育观:培养大量的基础理工人才

这一点,从数量的角度,应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
西方社会过去几百年、中国社会过去几十年,高度发展的背后,离不开大量科技、工程人才。

理科教育2.0功不可没。

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矛盾,那就是教育家的精英教育理想,和生产力不足导致的大众教育现状。

跟随者 vs 领导者创造者

人类社会,从古到今,除了生产力最为低下的原始社会,通常都有大众群体和精英群体。

初略说来,大众群体是跟随者,遵循规则;而精英群体是领导者创造者,制定规则。

这里我把领导者和创造者并列,其实创造者,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者类型。我们看人类历史上留下名字的领导者,最著名的那些,大多都是创造者。无论是开创新的思想、新的制度、新的国家、新的企业、新的产品、新的技术、新的作品,等等。

领导者创造者 跟随者
制定规则 遵循规则
承担对群体的全局责任 承担对群体的局部责任
承担对自我的全局责任 承担对自我的局部责任
高主动性 低主动性,高被动性
需要高度智慧 需要熟练技能

大众教育 vs 精英教育

由此,也产生了两种类型的教育: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。

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
发展领导者创造者 塑造跟随者
培养人理解规则、掌控规则、设定规则 培养人服从规则
高度赋权赋责赋能,让人承担对群体的全局责任
高度赋权赋责赋能,让人承担对自我的全局责任 局部赋责,让人承担对自我的局部责任
鼓励、培养高度的主动性 限制主动性
发展高度智慧 训练熟练技能

需要说明的是,高水平的精英教育,从古到今,都是非常的稀缺。大多数人看到的「精英教育」,其实是大众教育的升级版。

例如今天家长,打破头让小孩想进入的精英学校,哪怕是哈佛耶鲁,往往提供的教育质量,从精英教育的角度,也存疑。这样的学校里,依然是一大堆跟风的学生,缺乏独立思考能力,谈不上多少智慧。

理科教育1.0,从一开始的设定,就是精英教育,发展人的高度智慧,但局限于很少的人。

而理科教育2.0,则是从规模上实现了全民化,这是人类教育的巨大进步。但从实现人的高度智慧发展的角度,则存在严重的缺陷。是需要更高层次的版本来解决的问题。

制定规则 vs 遵循规则

所谓创新,是建立在打破现有规则上的,否则也谈不上「新」了。

在牛顿运动学中,质量是恒定的。爱因斯坦打破了这个规则,提出了相对论。

亨利福特说:「如果我问人们想要什么,他们会说更快的马」。

但他打破了交通靠马这个规则,生产了汽车。

跟随者很难创新,因为他们本能的遵循规则。

我们小时候,在课堂上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,大概就是「要听话」。家长表扬小孩,往往说「这孩子很乖」。

强调听话和乖,其实就是把人定位为跟随者。

反过来,很少有家长、学校去夸奖小孩「有主见」之类。

而「有主见」,才是领导创新的思想基础。太乖,也就不可能去打破规则,连怀疑甚至都不敢。

全局责任 vs 局部责任

领导者和跟随者,最根本的差异,在于承担责任的不同。

领导者要承担更大的责任,这种责任的性质是全局性的,而跟随者只承担局部性的责任。

所谓「全局责任」和「局部责任」,要从两个维度理解,也就是群体的维度和个体的维度。

首先从群体的角度来看,群体的领导者,是要为这个群体的最终结果负责。

例如你是公司老板,哪怕员工出了问题或者市场出了问题,最终你都是那个对公司运营承担最终责任的人。

反过来,员工通常是跟随者,只对自己有限的职能范畴负责,比如财务人员对他的财务工作负责。

领导者的另外一个层面,是承担对自我的整体责任。

一个人要对自我承担责任,也就要做到独立自主。而独立有四个方面:

  • 人身独立
  • 经济独立
  • 情感独立
  • 思想独立

在今天的社会中,人身独立对于成年人往往是默认成立了。而大众教育,关注的重点在于帮人实现经济独立。就像家长让小孩接受教育,经常考虑的问题就是「掌握一门谋生技能」,这就是考虑的经济自立,让人可以自己养活自己。

然而大众群体和大众教育,对于情感独立和思想独立,整体是忽视的。甚至很大程度利用人情感和思想的依赖性,来方便管理。在现实中,大多数人缺乏独立的思考,很容易被挑动起情绪,这其实是思想和情感难以自主的表现。

从「成为自己的领导者」的角度,如果思想和情感都难以自主,容易被外界洗脑、调动,显然也就谈不上领导自己,也难以创新。而这样的人如果是团队的领导,也很容易随波逐流,难以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和行动。

工厂化的教育体系

今天我们的教育体系,是工业时代的产物。

马克思说:

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,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,还要大。自然力的征服,机器的采用,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,轮船的行驶,铁路的通行,电报的使用,整个大陆的开垦,河川的通航,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,过去哪一个世纪,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?

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,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。由此,工厂型的组织形态,也占据了企业模式的主流。

在工厂模式中,围绕大规模生产打造了流水线,从原材料到成品,分解为一系列的环节和步骤,每个步骤完成特定的工作,有质量检验的标准。分工细致明确,动作标准化。

这种生产模式,能够低成本的产生质量有保障的产品,在大规模数量级上实现「物美价廉」。例如福特工厂生产的汽车,让工人们也能买得起,从而推动了美国进入汽车时代。

而这种流水线模式,延伸到企业领域,就产生了流程严谨、分工明确、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大型企业。这种企业,也是工厂模式。

这样一来,就有了两种类型的工厂型组织:

  • 流水线工厂
  • 流水线企业

上述两种类型的工厂型组织,都需要大量的工人,但类型上有所不同:

  • 流水线工厂:蓝领工人(体力劳动者)
  • 流水线企业:白领工人(脑力劳动者)

为了满足对工人的大量需求,工业社会的教育体系,也是围绕「批量培养工人」而打造。

  • 职业技术学校:培养蓝领工人
  • 普通大学:培养白领工人

而基础义务教育,为上述两类学校奠基。

面对「批量培养工人」的需求,教育体系本身,也是工厂流水线模式,可以说是「批量生产工人」。例如一个人上学,无论他学习怎么样,学校的进度,都是按照固定节奏运作的。学得慢学得快,都得按照教学计划走。

你把学生当做原材料,学校当做流水线工厂,就大致可以理解了。学校批量大规模的加工学生。

从人类历史的角度,工业化的教育体系,第一次实现了全民的普及教育,为工业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,是伟大的进步。这一进步的背后,依然要归功于工厂型组织的大规模低成本生产能力。

然而,这样一种体系,有两个缺陷:

  • 它难以满足人的需求:实现自我的高度发展
  • 它难以满足社会需求:为创新提供充分的高质量人才

归根到底,它是一种大众教育。从体系上决定了,提供的教育质量,是非常有限的。

管教 vs 赋能:两种类型的管理理念

大多数人是被环境所塑造的,只有少数人能够超越他所在的环境。

而即使对这少数人,组织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。

从理论上讲,教育要实现人的高度发展,需要对人高度赋能,但今天的学校,并没有实现这一点。

比如就从学习能力的角度,今天学校并没有发展出通透的学习能力。

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状况呢?

我们这里就要讨论两种类型的组织:

  • 管教型组织
  • 赋能型组织

在上个世纪美国管理学家提出了两种类型的管理模式,也就是所谓的X理论和Y理论。这两种理论其实是基于对人的两种不同认知。

  • X理论(管教型组织) -> 认知(负面)-> 策略(管教导向、防止出错、惩罚)-> 限权限责限能 -> 塑造依赖心智(依赖性强、缺乏智慧) -> 强化了对人的负面认知 -> 更要加强管教

  • Y理论(赋能型组织) -> 认知(正面)-> 策略(发挥人和发展导向、提供服务)-> 赋权赋责赋能 -> 发展自由心智(主动性强、高度智慧) -> 强化了对人的正面认知 -> 更要高度赋能

X理论,它的出发点是对人的负面认知。认为人是容易偷懒的,缺乏能力和动力,善于推卸责任。

而Y理论则反过来,它的出发点是对人的正面认知。认为人是有主动性和责任感的,愿意承担责任的,有高度的能力和潜力。

基于这两种对人的不同认知,在组织管理上的核心原则,也就有了不同的路线。

既然X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人是懒惰的,缺乏能力的。那么组织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管教导向。重点在于驯化行为,防止问题和纠正错误。

而Y理论的出发点认为人是有主动性责任感,具备高度能力和潜力的。那么组织管理的核心原则就是发挥人和发展人,以赋予能力为导向。

我们从小在学校里,听得最多的可能就是「要听话、要遵守规则」。从这个常用语来看,其实学校管理是典型的X理论驱动的,关注的是管教。

我们看学校的管理,并不是真正高度关心学习的成效和人的高度发展,而是很多精力都用来驯化人,让人本能的守规矩、听话。

归根到底,X理论是把人当成弱鸡看待。这个弱鸡包括两个层面,也就是所谓的能力和态度。

它认为人主动性低,偷懒不愿意承担责任,这是把人当做态度上的弱鸡。而认为一个人缺乏能力缺乏潜力,这是把人当做能力上的弱鸡。

既然把人当成弱鸡,那当然就要严格管教啦。

反过来如果认为人是态度上的强者,比如具备主动性,会愿意承担责任,追求自我的成就和发展。而且能力上也具备高度的能力,或者哪怕没有能力也有高度潜力。

那么对待这样的强者,就需要发挥他们,发展他们,以便让他们有更高的能力水平发展出来。

限权限责限能 vs 赋权赋责赋能

而对待弱鸡的管教模式会落实到三个限制,也就是限权限责限能。

首先管教模式对一个人的权力,有非常严格的限制。

举个例子,中学生属于自己的学习权力其实是非常少的,比如你到底什么时候学习。这不是你规定的,因为上课时间下课时间都被学校安排好,哪怕上下课完了晚自习也必须你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完成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就像一所监狱。

腐败官员会被双规,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交代问题。而中学生普遍的都是在被三规,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上课完成规定的作业。

老师布置的,哪怕不那么符合你的当前需求,你还得多完成。完成不了,往往就会被扣上帽子,说不遵守学校规则啊,等等。

其实如果你真的从成效的角度,这一点是站不住脚的。因为老师布置作业,是基于大多数人的判断。并不适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。然而这种大众化的标准,却要让每个个体强制遵守。

同样的道理,每个人的学习进度可能不一样。但是在学校里,学习进度是有规划的。今天要学什么,明天要学什么,其实在还没有上学之前都已经被定好了。学得快也是这个进度,学得慢授课也是这个进度。

再比如学习规划中基本的问题,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教材?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?比如是来听老师上课还是直接听网课,还是完全自学?也都是被绑得死死的。不管怎么样,你都要上课。哪怕这个上课,并不是对你最优的选择。

学校更在意的是管教的规则能够让人遵守。相比之下反而没那么在意,这个东西是不是最符合你的个人绩效和成长。

前面举的这些例子,大家可以看到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是缺乏基本权力的,尤其是至关重要的战略性的学习问题,比如整体学习的方案规划,学校基本上都包办。

这样一来,因为权力缺失,那么相应的,学生的战略性能力也就难以发展。大多数时候同学们看上去很忙,但忙的都是鸡毛蒜皮的战术性问题,缺乏那种整体的大局观,全局性思考能力。

而且一旦限制了权力,那也就限制了一个人的责任承担,比如同学们并没有承担至关重要的,对自身学习的战略规划责任。

在中学阶段,之所以很多家长和老师觉得学生叛逆心理严重,是因为这种管教模式下对一个人的权力限制、责任限制和能力限制,其实违背了人的自我发展,想要自由的基本心理趋向。它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模式。

这样一种管理模式又造成一个后果,那就是同学们缺乏学习的权力,没有能够承担至关重要的学习责任,也就难以发挥出高度的学习能力。只能停留在诸如刷题之类的低水平事务中。

同时也往往感觉是在被管教着学习,自己的学习很被动,非常缺乏主动性的,那这又坐实了最早X理论的弱鸡认知。

管理者认为你看你的确不行嘛,对吧,你又缺乏主动性,老师让你学你才学,又不会思考,这样的学生一定要严加管教。

好了,所以这样就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负面循环体系。觉得你不行就越要管,越管就越觉得不行。

而赋能型组织的模式却恰恰相反。

Y理论从正面认知出发,认为一个人是有主动性责任感的,是有高度的能力或者潜力的,更关注如何发挥人和发展人。

那这就会落实到三个赋能,那就是赋权赋责赋能。正好跟管教模式的限权限责限能对照。

举个例子,假设我们想象,我们把同学们当成一个高度自由的人,想要主动的,愿意学习进步的人。

你有非常高的学习权力。你可以完全决定学习进度和整体规划。

比如你可以选择上课,也可以选择不上课。你想睡懒觉,你可以睡懒觉,在家里也行。你可以选择你用什么样的学习资源,比如说是直接使用教材还是听网课,你也可以选择你做什么作业等。

这样一来,所有的权力,包括至关重要的战略性规划的权力都给你了,当然责权对等,这也意味着,你要对你的学习承担全局的责任了。

而这样高度的权力和责任承担,对应的,也就要让你去发展你的战略性的能力、自主学习的能力。

因为这时候学校已经不再强制你了,你必须为自己赋予起责任,为此你要从按照学校的路径走,变成选择自己的道路。

这里难点就出来了,其实赋权是最容易的。比如完全不管你, 你爱干嘛就干嘛。这好像就已经在学习上高度赋权了,但单纯这样放手的话,是不是你就能够实现通透学习、主动掌控呢?

恐怕恰恰相反,甚至你听到这个可能会恐慌。觉得唉呀,那怎么可能,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办了。

所以对于高度赋能导向的组织,真正最大的难点在于,如果你要赋予一个人越大的权力、越大的责任,那对应的你,就需要给他一套更高水平的赋能体系,让他可以站在组织的肩膀上,而不是自己从头干起。

举个军队的例子,在全世界的军队中,美军是整体来说赋能水平高的。比如作为一个前线士兵,可以呼叫战斗机的资源,利用美国强大的情报体系。在战斗中可以事先锁定目标,精准打击之后,然后步兵来解决战斗。

如果出现医疗问题,往往美军附近基地比较多,医疗直升机就很快过来了。这都是体系赋予个体的基础能力。

反过来如果你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军队,可能就给你发一杆枪,剩下的就要靠你自己了。

同样一个人,他加入美军和加入普通第三世界国家的军队,整体战斗力生产力可能就有根本性的差异。这个差异就在于系统的赋能水平。

基于熟练路线的应试教育体系,有很多缺点,各位同学应该都深有感触。但是它相比高度发展人导向的赋能组织,优点就在于它的门槛低,所需要的赋能水平不高。比如搞应试教育,学校有老师有教材,老师能够把一些知识点给你讲解了,那也就够了,接下来就是考试反复刷题,对老师也并不要求非常高的智慧水平。

而如果要在组织赋能体系上实现发展出你的通透学习能力,需要做什么呢?

这正是我在做的事情。

首先我写这本书,核心内容是帮助你建立对学习、思维能力的洞察力,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你今天学习缺乏效果,如何学才能高效。

接着我还要设计一套通透学习的方法,帮助你去能够一步一步的按照流程就能够实现高质量的通透学习,无需所谓的特殊天赋。

然后在过去的6年里,我还要思考和研究如何开发革命性的学习软件,建立精准学习的科技体系。

工厂型组织管理的X理论本质

前面我们谈到今天的学校,是工厂模式。

需要理解的是,工厂流水线模式,是典型的X理论驱动的。

在工厂招工人,你并不希望他们有多高的创造力、自主思考能力,只希望他们一个萝卜一个坑,把手头这点事情干好。

干不好,就罚钱。

他们需要的,就是技能熟练、按部就班。

这个套路是不是很熟悉呀?

学校几乎一摸一样。

这是管理思维、体系决定。

为了实现人的高度发展,我们需要新的教育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