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反复拉锯到一次搞定
孙子兵法云:
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,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。
反复打,哪怕常胜,也并不是最高水平。
顶尖水平,是「不战而屈人之兵」,或者一战而胜。
学习上也是如此,反复刷题并不是值得夸奖的事情,能够一次搞透,才应该是学习的榜样。
从追求努力到追求胜利
在追求熟练的应试教学中,普遍的思想就是「你要努力、如果不行就要继续努力,一直坚持下去,直到搞定」。
造成的结果,就是很多同学连睡眠都保障不了,生活也没了,基本的健康都成了牺牲品。
然而单纯的努力,本身并不是收益,而是成本。是能量的消耗,而非价值的创造。
孙子兵法云:
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,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。
为什么呢?孙子说:
凡用兵之法,驰车千驷,革车千乘,带甲十万,千里馈粮,内外之费,宾客之用,胶漆之材,车甲之奉,日费千金,然后十万之师举矣。
其用战也胜,久则钝兵挫锐,攻城则力屈,久暴师则国用不足。夫钝兵挫锐,屈力殚货,则诸侯乘其弊而起,虽有智者,不能善其后矣。故兵闻拙速,未睹巧之久也。夫兵久而国利者,未之有也。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,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。
故兵贵胜,不贵久。
这段话告诉我们,用兵是非常高成本的事情,久战国虚,「钝兵挫锐」,容错率很低,风险很高。
因此要追求胜利,而非努力。
在学习上也是如此:
不尽知努力之害者,则不能尽知努力之利也。
在应试中刷熟练度的同学,也是久战不下,「钝兵挫锐」。
但他们搞不定,习惯性的就「更努力」,投入了消耗战,于是形成恶性循环。
你要在思想上彻底认识到这个问题,从「追求努力」转向「追求胜利」。
两种战术体系:反复刷题 vs 一次搞定
要学好理科,我们需要首先理解学科的知识体系,然后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。
这就像玩积木游戏。
每个学科,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。而且越是理科,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强关联度高,环环相扣。
这样,学科自身就像是一个成型的积木大厦模型。
我们需要首先去拆解这个模型,分析它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,有哪些基本元素,是如何一步一步组合更高的楼层的。
那么,拆解清楚了,我们再自己按照这个逻辑,把积木给搭起来。
如果别人怎么搭的都没搞清楚,自己搭建就有麻烦。
在现实中,因为模型巨大复杂,这个工作,是交互进行的。
我们拆解一部分,自己搭一部分,然后继续拆解、搭建。
例如听课,一方面是理解老师、教材的内容,一方面就是自己建立起内化的知识体系。
学习顶尖的人,他们拆的很透,搭的很牢。对于各个积木了如指掌,因此哪怕遇到新的模型(题目),也很快可以搭建或者拆解出来。
从这个角度,从积木游戏的角度,学习就像是:
- 拆积木(理解学科知识体系)
- 搭积木(创建学科知识体系)
- 稳积木(巩固学科知识体系)
这三个动作,是环环相扣的。
如果拆解都成问题,那么你就很难搭出来。哪怕是搭出来了,也不稳固,要在后续稳固上大量花时间,还有倒塌风险。
要建设高度通透的知识体系,就要循序渐进做好3个步骤。
而在应试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、追求熟练度的学习,是反过来的。
在理解上大条、在建构上粗糙,导致知识严重碎片化。
这样一来,很难搞定知识和题目,巩固任务就特别繁重而低效,导致大量的补习、反复刷题。
因此就成了大头症。
尽管花费天量时间去巩固,然而并不能带来学习效果的本质改变。
因为缺乏基础。
要实现革命性的效果,核心在于理解、建构、巩固的循序渐进,实现三个高质量。
分析、评估、创造:各环节学习质量关键
回顾布鲁姆分类法,我们谈到学习目标/掌握度的6个层次:
其中对于理科学习至关重要的上3层:分析、评估、创造。
再思考本章谈到的,理科学习的3个步骤:理解、建构、巩固。
它们之间,有什么样的关系呢?
学习战术环节 | 关键学习活动 |
---|---|
理解学科知识体系 | 【分析】学科知识体系 |
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| 【创造】学科知识体系 |
巩固学科知识体系 | 【评估】薄弱环节,精准改进 |
好啦,这里要敲黑板了,重点出来了。
我们可以看到,在知识体系建设的3个战术环节,每一个环节的关键学习活动,正好对应着布鲁姆分类法,上三个层次中的一层。
1)理解学科知识体系:分析驱动
要理解学科知识体系体系,就需要进行深度分析:
- 课程中包含哪些知识点?
- 这些知识点有怎么样的相互关系?
- 课程的授课逻辑是什么?
- 知识体系演化的脉络是什么?
2)建构学科知识体系:创造驱动
在建构环节,核心任务是把知识体系创造出来,具备自己来推导产生学科知识体系的能力。
这一环节,首先要基于第一环节对之体系的深入分析理解,同时还要加入自己的创新。
例如在前面「集合的概念」一节的建构中,除了课本上原有的知识点,基于分析,还归纳创造了「集合的性质」这些结构性知识点。
而发现跟集合表示的相关知识点比较多,难以清晰理解,归纳创造出「集合表示的3个层次」,最终有效的支持、创造了这一节的知识体系。
3)巩固学科知识体系:评估驱动
在巩固环节,有两个基本任务:评估和改进。
- 评估:发现问题
- 改进:解决问题
如果没有精准的评估,那就很难精确定位问题,容易头疼医头脚疼医脚,甚至没病的地方砍上一刀。
在传统的学习中,同学们普遍忽视评估的重要性,也缺乏精准评估的能力。因此很容易快速去改进表面问题,从而造成大量无用功。
为什么学习没效果?3个忽略3个强行
前面我们谈到两种学习战术体系:
高质量的学习,体现为右边底盘扎实的正金字塔结构。
然而大多数同学,在三个环节上普遍动作变形,就成了左边的大头症。
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变异呢?
从每个环节的学习质量角度来说,追求熟练的应试学习,存在「3个忽略、3个强行」。
学习战术环节 | 关键质量缺陷 |
---|---|
理解学科知识体系 | 忽略分析,强行记忆 |
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| 忽略创造,强行刷题 |
巩固学科知识体系 | 忽略评估,强行改进 |
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:
不懂就先记下来,关键是要多做题,能熟练应用。
这种思想非常之糟糕,很容易导致你理科学习一塌糊涂。
1)不懂就先记下来
这就是在「理解学科知识体系」的阶段,出现了问题,不去进行深入分析,强行记忆。
2)关键是要多做题
都没理解,课本的知识结构都没建立起来,就想要开始刷题,强行建构了;或者巩固了。
3)缺乏对「不懂」的深入评估
不懂,到底哪里不懂?是看了书本定义完全不知道说啥,或者跟不上老师的节奏?具体在什么地方跟不上节奏的?
是对这个知识点本身不理解,还是前置的基本知识没有掌握?
这些都需要进入更深入的评估,来发现「不懂」的根源,从而可以对症下药。
但上面这句话,轻飘飘就跳过了深入的评估,强行改进(记忆)。
缺乏分析、缺乏创造、缺乏评估。
只想着记忆和应用,只关注布鲁姆分类法的下三层。对上三层的活动缺乏重视,也没有对应的能力。这也就必然导致「理解、建构、巩固」整个战术体系的变形,费力不讨好。